《2020中国江苏》↑点击图片查看电子书
自然地理
江苏跨江滨海,平原辽阔,水网密布,湖泊众多。海岸线954公里,长江横穿东西425公里,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718公里。有淮、沂、沭、泗、秦淮河、苏北灌溉总渠等大小河流2900多条。全国五大淡水湖,江苏得其二,太湖2250平方公里,居第三,洪泽湖2069平方公里,居第四,此外还有高宝湖、高邮湖、邵伯胡、骆马湖、微山湖等大小湖泊290多个,其中5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12个。平原、水域面积分别占69%和17%,比例之高居全国首位。低山丘陵面积占14%,集中分布在西南和北部。连云港云台山玉女峰是全省最高峰,海拔625米。江苏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3-16℃,多年平均降雨量1002.7毫米。
自然资源
全省耕地面积7032万亩,占全国的3.85%,人均占有耕地0.91亩。沿海滩涂1031万亩,占全国的1/4,是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江苏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农作物、林木、畜禽种类繁多。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作物几乎遍布全省。种植利用的林果、茶桑、花卉等品种260多个,蔬菜80多个种类、1000多个品种,江苏蚕桑闻名全国,名茶有“碧螺春”等。
水资源:江苏地处江、淮、沂沭泗流域下游和南北气候过渡带,滨江临海,河湖众多,水系复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水系特点,给江苏带来丰富的水资源优势。江苏省多年平均径流深259.8毫米,地表水资源量264.9亿立方米,总水资源量320.2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本省地跨华北地台和扬子地台两大地质构造单元,有色金属类、建材类、膏盐类、特种非金属类矿产是江苏矿产资源的特色和优势。目前已发现的矿产品种有133种,探明资源储量的有66种,其中铌钽矿、含钾砂页岩、泥灰岩、凹凸棒石粘土、二氧化碳气等矿产查明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
生物资源:本省野生动物资源为数较少,鸟类主要是野鸡、野鸭,沿海有丹顶鹤、白鹤、天鹅等珍稀飞禽,沿海地区还建有世界上第一个野生麋鹿保护区。植物资源非常丰富,约有850多种,尚有可利用和开发前途的野生植物资源600多种。水生动物资源极为丰富。东部沿海渔场面积达10万平方公里,其中包括著名的吕四、海州湾、长江口、大沙等四大渔场,盛产黄鱼、带鱼、鲳鱼、虾类、蟹类及贝藻类等水产品。内陆水面有2600多万亩,养殖面积829万亩。有淡水鱼类140余种,是全国河蟹、鳗鱼苗的主要产地。被称为“长江三鲜”的鲥鱼、刀鱼、河豚,“太湖三白”的白鱼、银鱼、白虾,都是水中珍品。
综合实力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1992年起全省GDP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对照本省制订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大类18项25条指标,全省总体上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0903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3.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十五”末的3046美元提高到7700美元。财政总收入11743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08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82亿元,年均增长18.6%,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拉动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187亿元,年均增长21.5%,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64.2%。进出口总额4658亿美元,其中出口2706亿美元,均创历史新高。
产业结构调整
坚持调高调优调强取向,制定十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启动实施新兴产业倍增、服务业提速、传统产业升级计划,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224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2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24%提高到33%。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六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超过2万亿元,增长38%;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万亿元,其中装备制造业达3.66万亿元,增长30%。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近3万亿元,占全省比重达33%。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0%,比“十五”末提高5.1个百分点。
物流、金融、旅游等服务业快速发展,苏南地区出现服务业投资超过制造业投资的新态势,南京形成“三二一”产业发展格局。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4%,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1%。区域创新能力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评价中连续两年保持全国首位。全省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115家,其中1000亿元以上的有3家。
可持续发展
在全国率先提出环保优先方针,把环境指标作为考核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科学发展的核心指标。“十一五”期间,江苏坚持环保优先方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工作力度前所未有,投入强度前所未有。
2010年,全省共淘汰落后小火电机组729万千瓦、炼铁炼钢能力1162万吨、水泥产能3320万吨,关掉了5034家化工企业。所有市县均建成污水处理厂,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超过1100万立方米,较“十五”末翻了一番。大型火电机组全部安装脱硫设施,2631家重点企业安装了污染自动监控装置,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自动监测实现全覆盖。经国家考核认定,全省COD和SO2排放总量累计削减18.4%和23.5%,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十一五”减排任务。太湖湖体水质持续改善,确保了饮用水供水安全。淮河流域和南水北调江苏段治污力度进一步加大,水质达标率保持在80%以上。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分别提高到20.6%和42%。全省共有12个国家生态市和19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扬州市获得联合国人居奖。